2025年三季度的全球医药市场,简直像坐过山车——有的板块涨得让人拍腿,有的还在磨底,美国那边还时不时扔个“政策炸弹”。
今天用大白话跟大家掰扯掰扯:这季度医药到底咋走的?接下来哪些方向值得盯?
01、先划重点:这3个方向闭眼先关注
全球医药里有几条主线已经明明白白了,新手也能看懂:
港/A股里最值得看的,是帮药企做研发、生产服务的公司(业内叫“医药研发外包”或者“CXO”)。这些公司就像“卖铲子的”——只要全球药企愿意搞新药,它们就有订单、能赚钱。
现在这波公司有两个硬优势:一是业绩增速又回到高位了,手里还攥着大笔订单,赚钱稳得很;二是估值不算贵,业绩增速推动估值修复,还有上涨空间。
美股:盯紧两个基金(IBB跟踪纳指生物科技指数,XBI跟踪标普生物科技指数),再加上两家行业老大(联合健康+诺和诺德)。
核心原因就一个:美联储要降息了!这对医药公司是“双重好事”:一方面,药企搞研发更容易拿到钱(市场上的钱变多了);另一方面,算公司未来收益时,“贴现利率”会变低,估值自然会往上提。
翻历史数据就知道,每次美联储降息后,医疗股尤其是生物科技板块,往往能涨一波。现在美股医药刚好在“估值低、资金少、逻辑顺”的底部,只要有一点利好,就能反弹。
02、3Q25复盘:A港美三市“画风差太多”
这季度A股生物医药指数涨了14%,跟上证指数打了个平手。但细分板块“冷热两极”:
涨得猛的:医药研发外包(涨48%)、医疗耗材(22%)、创新药相关(20%)——全靠“订单多、业绩实”撑着;
小插曲:特朗普之前放话要“卡中国创新药脖子”,还说要加关税,但这些政策至今没落地,对业绩没影响,顶多让板块抖一抖(不过现在市场很理性,1-2天就消化完了,跌幅也没超过5%)。像之前2024年的生物安全法案,大家担心“中美医药脱钩”,后来发现根本不现实——现在反而觉得这板块估值、业绩都靠谱。
港股医药这季度直接“开挂”,远超大盘:医疗保健板块涨41%,而恒生指数才涨12%。领涨的还是老熟人:生物科技(涨54%)、生命科学服务(51%)、制药(39%)——本质都是吃“创新药产业链回暖”的红利。
美股医药:有点“拖后腿”,但生物科技开始发力。美股整体被科技股(尤其是M7)带飞,但医药股有点“跟不上”:标普500医疗保健指数只涨2%,跑输标普500的12%。原因有俩:一是医药业绩比疫情时“退烧”了,估值跌到历史低位;二是还有政策不确定性(比如药品定价的法案)。
但也有好消息:生物科技基金IBB和XBI开始发力,一个涨16%、一个涨24%,8月后美联储降息路径一明确,它们立马跑赢大盘。
还有两家龙头很给力:一家是美国商保老大-联合健康,之前遇到点运营问题,但巴菲特这些大佬都在抄底,这季度业绩指引、会员数据都不错,股价慢慢回来了;另一家是做减肥药的龙头-诺和诺德,虽然市场担心它的药会降价,但临床数据没问题,基本面在变好。
03、9/24行情以来近一年回顾:港股医药涨超100%,A股也有翻倍板块
把时间拉长到一年,三个市场的差距更明显:
A股:生物医药整体涨48%,跑赢上证指数(39%),其中医药研发外包直接涨111%,翻了一倍还多;
港股:医药整体涨116%,远超恒生指数(44%),最猛的板块甚至涨了2-3倍——核心还是“创新药景气度+估值修复”;
美股:过去35年医药跟大盘走势差不多,但2023年后就“掉队”了——一边是科技股太火,一边是医药业绩在疫情后“降温”,估值没跟上。
这里留个小疑问:同样是医药,为啥港股能涨这么猛?其实藏着“行业热度+资金偏好”的双重逻辑,想知道具体哪些因素在驱动,后续可以细聊。
04、A股医药“分化到离谱”:有的变好,有的恶化
现在A股医药有个很明显的趋势:不再是“所有板块一起涨”,而是“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先泼个冷水:全行业营收增速第一次转负了——2024年是-2%,之前几年都是8%-20%的增长,2025年上半年也下滑3%,虽然二季度比一季度好点,但整体还在调整。
1. 值得盯的“香饽饽”板块
只有两个板块扛住了压力:医药研发外包和创新药。不管是营收、净利润增速,还是利润率,这俩都在变好——核心是全球药企搞新药的需求回来了,创新药BD项目和CXO订单多了。
2.要避开的“踩坑区”
这些板块行业板块性机会有限,但个股要具体分析,比如:
疫苗:竞争太激烈,想卖到国外也没明确进展;
线下药店:药店开得太多,供过于求,医保还在整顿,小药店慢慢被淘汰;
血液制品、体外诊断、医疗耗材:不是被集采砍价,就是还没从之前的高业绩里“缓过来”;
医疗设备:虽然龙头公司有潜力(国产替代、出海是大方向),但现在还没到买的时候——之前因为医疗反腐,医院采购少了,虽然后面可能会好转,但还没回到之前的水平。
这里也藏个钩子:为啥就医药研发外包和创新药能逆势涨?其实跟它们的“商业模式”有关,这种模式抗风险能力特别强,想知道具体咋回事,下次展开说。
05、A港股主线不变:但要警惕美国“政策炸弹”
不管市场怎么晃,A、港股医药的核心主线还是创新药、医药研发外包(CXO)。现在这板块有三个特点:业绩开始放量、估值在重新调整、还有海外合作的预期。
但有个风险要注意:美国的政策。比如特朗普最近说要对创新药加100%关税,除非药企在美国建厂。不过不用太慌:
政策意图是让美国本土建厂,但实际很难——跨国药企早就计划在美国建厂了,像减肥药这种美国急需的产品,还有谈判空间;
对咱们医药研发外包(CXO)行业基本没有影响。
现在创新药板块年内已经涨了很多,有人赚了钱想卖,再加上政策波动,短期可能会所震荡。
06、美股医药:降息是关键,两大方向别错过
美股医药的核心逻辑就一个:美联储降息,具体看两个方向:
1.生物科技基金
前面说了,降息后生物科技板块往往涨得好,8月后IBB和XBI已经开始跑赢标普500指数,后续随着降息落地,空间还很大。
2.两大龙头公司
美国商保龙头-联合健康:虽然短期有运营问题,但“护城河”超宽(比如78%的会员愿意继续用它的高评级服务),巴菲特、David Tepper、Michael Burry大佬抄底也说明长期有价值,现在估值还很低(2025年市盈率才11倍)。
代谢领域龙头-诺和诺德:和礼来一起垄断了GLP-1减肥药市场。现在估值有安全边际,最近临床数据不错,基本面在好转。而且这个赛道(减肥药)还在高速增长,大公司也在疯狂收购布局,未来往“长效化、口服化”方向走,潜力很大。
这里再留个钩子:减肥药赛道为啥能火这么久?大公司收购背后其实藏着赛道的未来趋势,想知道哪些技术方向更有前景,可以接着聊。
07、总结:医药找“分化”,抓确定性机会
最后简单说:现在全球医药不是“一刀切”,而是要看细分板块——A/港股的创新药和CXO、美股的生物科技基金和两大龙头,这些是确定性比较强的方向。
另外,要盯紧两个外部因素:美联储降息节奏(直接影响美股医药)和美国对华医药政策(影响A、港股波动)。如果这些方向出现调整,反而可能是好机会。
最后留个小尾巴:想知道怎么挑医药标的?其实关键看“业绩确定性+行业景气度”两个指标。普通投资者难判断。我们会在会员社群定期更新一手信息,提供有价值的观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
注:文中所涉公司仅为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推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决策前请务必结合独立研判。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