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制服务到推出“痛机”,小米找到消费的“新落点”

发布时间:

2025-10-11 10:10:39

来源:港股研究社

2025年的中国消费市场,正经历一场静默的转向。

全球爆火的labubu成为彰显个性的最佳勋章,谷子文化的破圈盛行更为情绪表达增添了新的色彩。

而这股为情绪消费买单的风已然蔓延开来。当主流车企仍在核心价格带围绕“冰箱彩电大沙发”展开内卷,当手机厂商在参数战的泥潭中比拼摄像头像素和处理器跑分时,小米却出人意料的官宣了一项被视为“超豪华特权”的服务——汽车定制。

几乎同时,小米17 Pro因其独特的背屏设计,在社交媒体上引爆了“二次元痛机”风潮,用户自发将其打造为个人情感的展示窗。

这一硬一软、一经一纬的动作,看似跨界,实则指向一个清晰的战略核心:深度押注“悦己消费”,将产品从功能竞争的泥潭中拉升到情感价值与个性表达的新战场。

从规模效率到情感溢价,小米正在打破传统模式

在过去,传统工业时代的法则信奉规模与效率。尤其在汽车领域,这体现为尽可能减少配置组合、限定车身颜色,以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优化流水线效率,最终催生了满街黑白灰银的“安全色”洪流。

而在手机领域,则体现为对硬件参数的极致追求,试图用统一的性能标准满足所有用户。这套模式曾造就了无数商业奇迹,但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主流产品功能趋于同质化的今天,其边际效益正在急速递减。

如今,小米的破局点,在于敏锐地捕捉到了消费决策动机的根本性变化。经济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当基础的实用与安全需求被广泛满足后,消费驱动力必然向上跃迁至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

小米汽车定制服务的推出,正是对这一趋势的战略响应。它并非简单增加几个颜色选项,而是系统性重构了从研发、供应链到生产制造的整套逻辑。

从定制服务到推出“痛机”,小米找到消费的“新落点”

图源来自小米官方

例如,一款定制车漆,其背后可能是超200万元的开发成本、近50小时的手工打磨抛光工艺,以及对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极致考验。这要求企业必须从“效率优先”的刚性生产,转向能够灵活应对“零碎化SKU”的柔性制造模式。

小米之所以敢踏足这片此前仅属于保时捷、劳斯莱斯等超豪品牌的禁区,并将其定价于30-40万元的主流区间,其底气源于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强大供应链整合与工业管理能力。

这种将超豪华服务进行“消费平权”的商业模式,不再是传统的性价比叙事,而是价值的跃升——让用户以远低于超豪品牌的价格,获得媲美其水准的情感满足和个性化尊享体验。

这套模式在手机业务上得到了并行验证。小米17 Pro的背屏,从工程师视角看或许是一个用于信息提示的功能件,但在用户手中,它迅速演变为一个“文化画布”。

而用户自发将其改造为展示动漫IP的“痛机”,这绝非偶然。它揭示了当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世代的深层诉求:产品必须是“我”的延伸,是个人审美与兴趣的宣言。

可见,小米正敏捷地从用户的文化实践中汲取灵感,将这种自发行为转化为产品的核心卖点。这意味着,小米的研发创新正从实验室单向输出,转变为与用户社群共创的双向循环。

“悦己”战略待验证,商业价值几何?​

任何商业模式的创新,最终都需要经受市场的残酷检验。而小米正通过其亮眼的业绩证明,“悦己”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增长引擎。

在汽车业务线,其成功堪称现象级。首款车型SU7成功打破国外品牌在2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市场的垄断格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销量成绩。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其第二款车型YU7,据官方数据显示,该车发布仅1小时,大定订单数便突破28万辆,创下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新纪录。

小牧目前已经推出的三款车型从传统视角看就有些“非主流”。它们没有随大流的追求最大车身尺寸或最奢华后排配置,而是聚焦于驾驶体验、性能操控和独特设计。市场的热烈反响强烈表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天平,已从“他人怎么看”严重倾斜至“我自己是否喜欢”。

在手机业务线,小米17 Pro的“痛机”现象虽是新近热点,但其背后是小米手机持续稳固的市场地位。

图源截图自小红书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排名显示,小米(含REDMI)以1141.76万台激活量、16.63%市场份额登顶,同比增长7.39%,持续保持在头部阵营的市场份额。

而小米17 Pro的背屏设计,作为一个显著的差异化创新点,成功在社交媒体上创造了巨大的声量,吸引了年轻圈层的强烈关注,这为其后续的销量转化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这种由文化认同驱动的消费决策,其用户粘性和品牌忠诚度或许远高于单纯由参数比拼带来的短期销量。

值得肯定的是,这一切共同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图景:小米的“悦己”战略,正在将其从一家硬件公司重新定义为一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生活方式解决方案的公司。

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壁垒,正在从硬件参数和成本控制,逐步迁移至情感联结、文化共鸣与生态体验。这使得其产品获得了更高的用户粘性、更强的品牌溢价能力和更广阔的利润空间,有效避开了血腥的硬件参数价格战

价值重塑背后,带来哪些新的行业启示?

小米的全新实践,为陷入严重内卷的中国高端制造业提供了一个范本。

当前,中国能源汽车市场全年上市新车逾百款,同质化竞争已至白热化,价格战成为许多企业无奈的选择。这种模式既不可持续,也对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度造成严重损耗。

小米的选择是跳出“价格战”的囚徒困境,转向开启一场“价值竞赛”。它通过汽车定制服务和手机个性化功能等创新,不断地向市场证明:消费者愿意且乐意为能够标榜自我、取悦自我的产品价值付费。

图源来自小米官方

这不仅仅是增加几个选配项,而是对整个行业竞争逻辑的重构:未来的竞争维度,将不再是单一的续航、空间或屏幕尺寸,而是“功能价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的复合型比拼。

这也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三种核心能力:一是深度的用户洞察力,能精准捕捉那些未被满足的、甚至用户自身都未清晰意识的情感需求;

二是跨界的研发与供应链整合能力,能将来自超豪汽车、消费电子、甚至时尚行业的工艺、材料与体验,无缝整合到自身产品中;

三是文化的共情与共创能力,能够放下身段,融入用户社群,像小米关注“痛文化”一样,理解并拥抱亚文化,将其转化为主流创新的源泉。

从一款需要手工打磨50小时的定制车漆,到一块可以展示动漫壁纸的手机背屏,小米的“悦己”之路清晰地诠释了新消费时代的核心逻辑:产品是冰冷的,但体验必须充满温度;参数是重要的,但个性才是最终的购买理由。

但对于小米而言,未来的挑战依然存在。柔性定制生产对成本控制的极限施压、小众文化圈层与大众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以及如何将个性化的惊喜感持续规模化地交付给每一位用户,都是需要长期攻坚的课题。

而它的初步成功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在下一个十年,最能定义一家消费科技公司高度的,将不再是其工厂的自动化程度,而是其用户社群的文化丰富度;不再是其供应链的厚度,而是其情感触达的深度。

这条路注定难行,但它或许正是中国制造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满足需求走向创造渴望的关键一跃。这一切,不再只是一句产品口号,更是一个关于未来商业的郑重宣言。

作者:琴声奏响时

来源:港股研究社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