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火种变火炬”,中国创新药国际化渐入佳境 ——2025第七届健康中国·思南对话投资沙龙成功举办

古东管家

美年健康

发布时间:

2025-09-30 12:30:10

泡财经APP

2025年9月28日下午,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合指导,朗盛投资集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5健康中国·思南对话——生物医药科技转化共享国际大市场投资沙龙”在上海思南沙龙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医药企业、投资机构、科研院所等领域的近百位嘉宾,围绕中国创新药国际化、立项策略、资本赋能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并设有两大路演分会场,展示多项前沿医疗科技成果。

开场致辞|平凡:把“预见”变成“交易”

朗盛投资集团董事长平凡为会议做开场致辞,登台即抛核心观点:“生物医药没有产品,就没有现金流,只能持续靠资本输血。研发取得一些里程碑节点,才有对外授权(License-out)的可能,创新药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下午的投资论坛是生物医药转化环节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够持续的为生物医药创新转化搭建好平台也是我们的荣幸。”

轮值主席发言|俞熔:未来5-10年只会更快

2021-2023轮值主席、美年健康董事长俞熔紧接着给出“定心丸”:两周前与国际医药巨头闭门会谈,对方判断“未来5-10年中国创新药不会减速,只会更快”。三大底气——高质量人才梯队、AI赋能、制度红利——已让中国成为国际牌桌上“不可忽视的变量”。俞熔提醒,除了出海,国内“预防+慢病管理”正形成超级供应链,“前端海量筛查流量+头部科学家+支付方”三位一体,将撑起比治疗端更大的增量市场。

一、主旨演讲:聚焦国际化、立项与投资策略

烨辉医药创始人华烨博士结合自身创业与退出经验,分享了创新药立项的“四项基本原则”:临床价值、开发成功率、竞争优势与商业化性价比。他强调,Biotech公司应聚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善用“突破性疗法”等政策通道,避免在拥挤赛道中与巨头硬碰硬。烨辉医药通过精准立项与高效执行,成功将两款产品先后授权给赛诺菲,实现公司阶段性退出,成为行业典型案例。

国泰海通政策和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丁丹在《中国创新药国际化渐入佳境》报告中指出,中国创新药出海已从“个案突破”走向“系统性输出”。她通过数据展示,2024年中国License-out交易中早期研发项目占比已达64%,国产PD-1、ADC、双抗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屡获大额授权。丁丹强调,License-out已成为生物医药的常态。“懂研发的不一定懂销售,整个价值链很长,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合纵连横,这对创新药来说是一种优势。”她指出,中国在“科学家与工程师红利”、临床资源(医生、床位、PI成熟度)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为国际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朗盛投资合伙人李佳博士在《一级市场投资——该怎么办》演讲中,回顾了行业从“狂热融资”到“现金流不足18个月”的周期变迁。她指出,当前投资逻辑正回归“患者价值、产业本质与全球协同”,并呼吁投资人“以终为始”,支持具备临床差异化和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而非追逐短期风口。

二、圆桌对话:激荡思想,共探产业未来路径

本次沙龙的圆桌对话环节,汇聚了来自一线投资机构与标杆企业的资深从业者,两场讨论分别从“微观决策”与“宏观生态”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生物医药领域的现状与未来。

出海、红海与蓝海,在第一场以“面向大海,你会怎么办?”为主题的圆桌中,朗盛投资合伙人李佳博士担任主持,与五位嘉宾展开了深入探讨。嘉宾阵容包括:国泰海通医疗健康行业部负责人王莉、上药云健康执行总裁钱叶、曜金资本总经理李可、齐济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张莉,以及康桥资本运营合伙人王俭。

王莉作为科创板重启后首个过会生物医药项目——禾元生物的保荐人代表,分享了其对资本市场的精准洞察。她指出,真正的创新价值能够被市场认可,关键在于产品是否解决了迫切的临床需求并具备核心技术壁垒。针对当前市场,王莉分析认为,港股医药板块的活跃是优质资产价值的正常回归,并预判未来12个月市场将出现显著分化,唯有具备全球竞争力和清晰商业化路径的龙头企业,才能持续获得长线资金的青睐。她建议企业家应将上市视为企业发展的新起点,制定符合自身阶段的审慎资本策略。

各位嘉宾对“海”的解读呈现多元视角。曜金资本总经理李可直言,当前所谓的“出海”热潮,本质上是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医保控费压力下的战略必然,是“没办法的办法”,他呼吁行业以更平和、开放的心态看待全球化竞争。康桥资本运营合伙人王俭则指出,不应将“出海”与本土市场割裂看待,真正的国际化能力是“本就属于全球生态”,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市场。

谈及在“红海”中企业的生存之道,嘉宾们一致认为“转型”并非万能钥匙。齐济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张莉强调,关键在于对自身优势的精准判断和战略定力。她指出,在资本热潮期,许多企业追逐热点,导致管线同质化严重;如今资本退潮,正是企业回归理性,重新审视管线价值、聚焦核心竞争力的时机。上药云健康执行总裁钱叶结合自身实践分享道,在看似拥挤的零售赛道中,通过挖掘数字化和C端服务的深度价值,同样能找到新的增长机会,印证了基于深度洞察的“迭代创新”能创造巨大价值。

资本与产业合力,共筑医药创新生态,第二场圆桌则聚焦于“资本与产业合力”,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如何构建健康的创新生态。本场讨论由兴业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乔波耀主持,邀请到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鹏辉、彼得明奇执行董事罗育黎、华安基金基金经理刘潇,以及磐石资产基金经理张培培四位嘉宾。

华安基金基金经理刘潇从市场表现分析指出,中国创新药行业历经十年积淀,已进入由产业资本和流动性共同驱动的新阶段,国际临床数据的读出正持续验证“中国创新”的全球竞争力。磐石资产基金经理张培培补充认为,这背后是过去十年在顶层设计、人才积累和产业链协同上厚积薄发的结果。

与会嘉宾特别强调了CXO(医药外包服务)产业链在创新生态中的基石作用。彼得明奇执行董事罗育黎分析指出,中国发达的CXO产业形成了强大的“飞轮效应”,其全链条服务能力(CDMO模式)带来的效率和成本优势,是“中国创新”能够实现“多、快、好、省”的关键支撑。

关于一二级市场投资的差异与协同,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鹏辉从一级市场视角指出,投资需要更前瞻的视野和陪伴企业穿越周期的耐心,不应盲目追逐二级市场的短期热点。张培培则从二级投资角度呼应,认为需要以一级的思维做前瞻布局,同时在组合上保持多元化,避免过度集中在当前过于火热的赛道。双方都认为,随着更多优质企业上市,一二级投资者的良性互动正共同推动中国医药创新生态走向成熟与闭环。

三、路演项目:前沿科技集中亮相,展现转化潜力

在本次会议备受瞩目的医疗转化项目路演环节,十个前沿科技项目在两个平行分会场集中亮相,覆盖创新药与医疗器械两大领域,充分展现了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与深度。

在创新药会场中,原岛生物带来了全球首个成体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类器官临床应用方案,宜明凯尔针对心血管代谢疾病的TGFβ/ActRII通路生物药、隆汇生物利用啤酒酵母生产第二代重组人源白蛋白、上海肆蕊科技国际首创的“二氧化碳一步法合成聚乳酸”绿色制造平台,以及艾贝乐医药深耕CDH17靶点15年后推出的胃肠道癌双抗疗法,共同勾勒出从底层技术到治疗方案的创新图谱。

医疗器械会场同样亮点纷呈:芸泰网络作为互联网医疗运营专家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希卡立科技的毫米波生物雷达实现急危重症早期预警,因斯达生物推出居家核酸自测平台实现“5分钟出结果”,思博慧医的血管介入机器人突破神经介入手术瓶颈,立宝医疗的埃洛石止血材料凭借军民两用特性展现广泛应用前景。

本次路演特别设置了模拟投票环节,邀请所有参会投资人对项目进行实时评估与反馈。这一创新机制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最直接的市场验证,也为资本方高效筛选潜力项目提供了重要参考。路演现场交流热烈,项目方与投资人围绕技术壁垒、临床路径与商业模式展开了深度对接,真正体现了思南对话“汇新智、促转化”的平台价值,让前沿科技与产业资本在交流碰撞中共同推动国际健康创新生态的构建。

四、结语:守正创新,迎接中国医药的“星辰大海”

从政策红利到人才积累,从临床资源到资本助力,中国医药创新正迎来历史性机遇。正如会议发起人、朗盛投资集团董事长平凡在开场致辞中所强调的,生物医药行业是强资本驱动的行业,其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持续支持。展望未来,在国际化与本土市场并进的道路上,唯有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回归产业本质,方能穿越周期,真正实现“让技术变成良药,让资本投向未来”的愿景。

0条评论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