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现在是科技股“牛市”,最近数月,AI、半导体等赛道,大牛股层出不穷。
然而,谁能想到,中国最早介入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巨头之一——海康威视(002415.SZ),竟与本轮牛市无缘!
年初至今,上证指数累计上涨14.97%,通达信“人工智能”板块指数累计上涨35.84%。海康威视呢?今年以来只涨了3.07%。
苦苦坚守的41万股东,只剩下泪!
为啥市场资金不青睐海康威视?
业绩实在差强人意。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924.96亿元,增长3.53%,归母净利润119.77亿元,同比下降15.1%。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418.18亿元,同比增长1.48%,归母净利润56.57亿元,增长11.71%。
归母净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公司业绩修复了吗?
事实上,体现主营业务盈利情况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仅同比增长4.69%。上半年公司的扣非归母净利润54.89亿元,仍只有2021年同期的88.23%。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要奇怪。
海康威视的业绩,说差也不是很差,相比以前确实退步了,不过,A股那么多亏损的科技股,不是也能炒上天吗?
话不能这么说。
刚起步的新兴科技行业,资本不会在意短期业绩,但是海康威视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赛道(安防视频)的非常成熟的龙头(连续9年全球第一)。资本市场当然要看业绩了。
连私募大佬都跑路了。
从2025年半年报看,冯柳管理的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又减了1200万股,还剩3.38亿股,较2023年三季度少了0.97亿股。
海康威视业绩差强人意,是业务做得差吗?
还真不是。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营收418.18亿元,事实上达到了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业务的盈利能力也不差:今年中期毛利率为45.19%,较去年同期还小幅提升0.14个百分点。
再看公司近年发力的“创新业务”(机器人、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存储等),今年上半年占营收比重已经达到28.14%,2022年“创新业务”占比还仅18.12%,近年可谓成长迅速。
那么,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上不去的“元凶”是啥?
是研发投入大。
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63.79亿,到2024年投入118亿,翻了近一倍,去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12.83%,今年上半年直接占到13.56%。
事实上,海康威视如果想让财报更漂亮,太容易了:砍掉部分研发开支就行。
公司也可以选择裁员,2024年在职员工达59689人,近一半是技术人员。公司员工平均薪酬33.3万,仅一年工资开资就达198个亿。
砍掉研发投入,或直接裁员,都能让业绩马上好转。
但公司没这么做。
很显然,海康威视选择了更艰难的道路。
海康威视为何要以如此决绝的姿态,大力搞研发?
公司传统的安防业务,早就是一片红海,必须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2024年,公司安防主业营收下滑1.18%,今年上半年,再下滑3.17%。
国内安防多年发展,早已高度成熟。再加上近年社会整体经济压力加大,政府和企业不得不削减安防支出。
但是,海康威视布局的“创新业务”,又几乎全都要面临“硬仗”。
如智能家居,要跟小米、格力等竞争;移动机器人领域有美国的康耐视,日本的基恩士等对手;汽车电子更是要直面特斯拉、小鹏、博世等巨头。
这种情况下,海康威视不拉高研发投入,就无法实现科技突围。
人工智能,是近年各大科技巨头烧钱“技术厮杀”的主战场,人工智能也是海康威视核心技术“基本盘”之一,是近年研发投入的重点。公司今年4月接待机构调研时表示,“AI大模型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AI的投入依然会继续加大”。
竞争压力巨大,研发投入又高,意味着海康威视这家公司,面临的挑战和风险都不小。
对于公司41万股东而言,陪伴海康成长,需要更多耐心。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