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五年的京北方(002987.SZ),大部分时候股价不温不火,最近一年却突然爆发。
2024年9月至今,公司最高涨幅超过230%;今年5月末至今,京北方更是乘“稳定币”概念炒作的东风,一个月内涨了87%。
事实上,最近一年京北方的基本面正在恶化,但可以炒作的题材却越来越丰富,这也使得短线资金对公司兴趣大增。
京北方的主要业务是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科技解决方案、软件开发及服务等,主要客户是银行。
同花顺iFinD显示,当前京北方已涵盖24个概念,其中2024年至今新增概念9个,多为大热概念,包括鸿蒙、DeepSeek、AI智能体……
有意思的是,这些新增题材大部分来自公司互动平台回复,或官微发布。
如今年2月,公司在官微宣称“已完成私有化部署DeepSeek系列的大模型”,于是有了“DeepSeek”概念;3月又表示“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率先布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与探索,全面构建起面向未来的AI Agent。”,于是有了“AI智能体”概念。
稳定币方面,6月初,京北方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在稳定币底层区块链及智能合约基础技术方面有较深的储备”;7月3日接待机构调研时,公司进一步表示“将努力融入稳定币及虚拟资产生态圈,与国富量子携手在稳定币发行、虚拟资产交易所等方面把握潜在的合作机会”。
根据公司的表述,公司稳定币领域的布局,实际上还停留在“技术储备”、“潜在机会”阶段,还没具体落实。但能看出,公司非常清楚资本市场想要什么。
短期内股价的暴涨,无疑让公司12万股东爽到了。有什么投资者回报,比股价上涨更令人开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基本面越来越让人担忧。
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10.36%,今年一季度又下滑3.71%。
当前更值得担心的其实是“扣非归母净利润”项,因为这个指标通常反应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情况。2025年一季度,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8.98%。
京北方有两个问题:
1、议价能力不强;
2、创新投入不足。
公司主要客户是银行,去年来自银行的收入占总收入85%以上。公司表示,其核心客户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即大银行。
看上去京北方的客户极为优质,但是面对这样的强势客户,京北方有多少议价能力呢?
京北方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常年高企,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分别是21.17%、21.03%、18.86%,说明公司面对客户,回款能力不足。
作为对比,金融科技行业的龙头公司,恒生电子,最近三年应收账款/营业收入为14.19%、14.67%、14.46%。比京北方健康很多。
在银行纷纷“降本增效”的当下,京北方的状况会不会更加内卷呢?
可以看出,京北方毛利率呈下滑趋势。2020年,公司毛利率27.95%,到了2024年,已经只有22.4%。
再看看京北方的创新投入。
2022年到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分别为9.43%、9.29%、9.21%。作为主打“科技”的公司,这样的研发力度可以说非常低了。
还是对比恒生电子,近三年研发费用/营业收入分别为36.08%、36.55%、37.36%。
近年来,金融行业面临巨大压力,导致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金融科技厂商竞争也极为激烈,市场份额有限。对京北方,当务之急是提升技术竞争力、加固自身护城河。
最后,再看公司估值。
泡沫已经很明显了。最新市盈率65.3倍,远超公司历史平均市盈率(30.76倍)。
对中小投资者而言,到了需要注意风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