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地平线机器人(09660.HK)披露半年报,收入为15.67亿元,同比增加67.6%;毛利为10.24亿元,增长38.6%;公司经营亏损15.92亿元,同比扩大44.0%。期内亏损为52.33亿元,同比增加2.6%。
对于这个成绩,收入是超预期的,而且超过同行黑芝麻智能预增38%的收入增速,经营亏损15亿早在8月初的机构预测中也预计相当。
但这个高达50多亿的期内亏损估计吓到了很多普通投资者,主因还是之前覆盖中提到的地平线的“優先股及其他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因公司股价波动产生亏损34亿(因为地平线的股价上涨,估值提升带来这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从而导致净利润下降),关于这个科目的介绍,之前的覆盖文章中有详细解释。
从报表上也能看到这个科目在报告期内大幅减少,有部分投资者已经选择转为普通股。而去年同期,半年报期间,公司还未上市,类似的案例有小米集团。
在港股与美股,这类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亏损也比较容易被机构投资者接受。
因此剔除这部分影响,纯考虑经营亏损,报告期内,地平线经营亏损为15.92亿元,去年同期是11.05亿,同比增加34.9%。
导致经营亏损增加35%,有两大原因,其一是产品结构变化带来的毛利润端增幅不及收入增速;其二是研发投入加码到23亿,同比增加62%,是较大的影响项。如果保持跟去年同期14.2亿的研发投入,公司的经营亏损只有7.12亿,较去年同期是缩窄的。
而研发加大的具体原因是云服务及技术采购增加以及研发人员人工薪酬增加。经业绩会参与人员反馈,这部分投向是建数据中心,为HSD(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业务增加的基建投入。此前南方对汽车产业相关公司(如德赛西威、特斯拉)的观察是,很多公司在加大算力方面的投入,而高阶智驾正是需要高算力芯片、算力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来支持。
此外,典型的如GPU芯片公司寒武纪,自2020年上市起,研发投入前三年都是30%-40%的投入。而高研发最终在24年-25年产生了收入端的兑现。
从最近几年的研发投入来看,基本上都超过了收入体量。
因此,这种高额的研发投入可以理解为地平线在高阶智驾中,为保持产品竞争力和扩大市场份额的战略性投入。
而对于前者毛利润增幅下降,可以从收入构成变化可知。相较于去年同期,以软件算法为主的授权及服务业务收入占比从上年同期的73.9%下降至47.1%;以芯片硬件为主的产品解决方案收入大幅增长250%,导致收入占比提升至49.7%。
而在之前的中提到过,硬件毛利率要低于软件毛利率,由于以硬件为主的产品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因此出现了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79%下降至65.4%。而授权及服务业务毛利率下滑了几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为部署新一代处理硬件搭载的更先进解决方案而参与技术服务项目的人力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硬件为主的产品解决方案业务处于量价齐升状态,交付量增长一倍,平均售价提升1.7倍,其中,支持高阶智驾(如高速NOA、城区NOA)的征程6系列出货量同比激增6倍,占到了出货总量的49.5%,中高阶产品给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贡献了超过80%的收入。
涨价七成还能卖出翻倍的量,也从侧面说明了市场需求和公司产品的技术溢价够硬。
而征程6系列正是公司旨在高阶智驾领域挑战英伟达的产品,2024年开始量产,这也意味着地平线的高算力产品推出即得到了市场认可。
而下半年,地平线SuperDrive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HSD)也开始量产落地、出货开启,在最新的一次公开的访谈中,余凯表示目标是把HSD这仗打好。
此外,地平线机器人不止做智驾大脑,还有机器人业务,旗下的地瓜机器人,也是以“卖铲人”的角色,作为机器人产业链的算力底座核心供应商,余凯说希望地平线成为机器人的微软,专注提供底层计算平台(芯片+开发套件)。
无论是智驾业务、还是机器人业务,
不过,从估值角度来看,看起来都不算便宜。以远期的PE估,高;短期P/S估值仍然高,这些均需要地平线以未来的成长性来消化。虽然价值性比不上AI芯片厂商如寒武纪,但寒武纪这几年以高达几十、上百倍的PS,地平线这个如何看待呢?
正如此前我在科技股的评论中,提到科技股看估值的意义不太大。国内科技股的叙事,依然从赛道生命周期、国产化率、稀缺性来看,对于国内处于导入期、国产化率低、成长期、有望挑战国际科技的细分领域,看估值的意义不大。
比如先进制程代表,中芯国际和华虹,以及光刻机赛道,都是看估值就会错过的机会。
科技向前,常需以信念为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