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设备“第一龙头”,先导智能,要开挂了?

古东管家

先导智能

发布时间:

2025-09-05 20:23:28

粒场新媒体

9月5日,先导智能(300450.SZ)强势涨停,截至当日收盘报收53.8元/股。

最重要的是,先导智能当日成交额161.06亿元,创上市以来单日成交额新高,同时,也是当日全A股5400多只股票成交额第8高。

从资金分布来看,超大单净流入超30亿元,增仓占比近20%。

发生了什么,让主力资金疯狂抢筹?

消息面上,9月4日,先导智能在互动平台表示,在固态电池领域,公司作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服务商,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

而此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

先导智能是全球新能源智能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自1999年创立至今已发展成为覆盖锂电池、光伏、3C、智能物流、汽车产线、氢能、激光精密加工、机器视觉等八大领域的综合性装备供应商

早在2018年前,先导智能就捕捉到全固态电池的巨大潜力,深入布局全固态电池技术。

其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全球唯一全固态电池整线设备供应商。

公司已打通固态电池全流程工艺,覆盖电极制备、电解质膜复合、叠片、封装等核心环节,是业内唯一能够提供100%自主知识产权的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2、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其干法电极技术可解决硫化物电解质稳定性问题,降低能耗30%;

高速叠片设备叠片速度达0.075秒/片,适配全极耳圆柱电池,效率领先行业5%;

预锂化工艺可提升能量密度5%-10%,兼容硫化物/氧化物路线;

600MPa等静压设备可提高一次装载电芯数量,有效解决极片位移和边缘损伤问题;

3、具备整线降本能力。

整线方案减少15%工序,降低30%投入成本,良率90%+,显著优于同行。

尽管最新的半年报中并没有将固态电池业务单列,无法看到其整体规模占比,但先导智能也明确表示,已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并已向其交付了各工段的固态电池生产设备,相关产品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并陆续获得重复订单。

其中,就包括向全球领先的电池制造企业交付多套固态电池核心装备(含复合转印设备与高速叠片设备)。

那先导智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客户都有谁呢?

国内来看,其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头部电池厂商;

国际来看,其客户包括宝马、奔驰、LG新能源、QuantumScape、Northvolt等欧美日韩头部电池企业及车企。

同时,公司还与多家机器人企业合作开发定制化产线,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eVTOL)等新兴领域。

固态电池凭借其较高的安全性及能量密度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方向,在新能源车、低空及消费电子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多家企业正在积极推进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电池巨头都在固态电池领域有所布局,部分企业甚至已经推出了半固态电池产品。

分析师预计,2025年可能是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年份。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成本持续下降,固态电池有望在高端电动车领域率先实现应用。

中金公司测算,伴随2025年头部厂商中试线逐步落地,2026年量产线建设将持续突破,2030年固态电池设备市场空间或达443亿元,其中全固态电池设备313亿元、半固态增量设备市场空间130亿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2024年收入计,先导智能是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智能装备供应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15.5%。

一个粗暴的逻辑,就固态电池设备而言,先导智能的技术具备稀缺性,市占率只会更高。

市场甚至有信息表示其在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市占率为50%以上,但这个信息无从考证。

即便仅仅以其当前锂电池智能装备的市占率来算,固态电池设备业务,未来为先导智能带来的业务增量空间,也已经非常可观。

市场资金的嗅觉是灵敏的,早在9月5日涨停前,先导智能就已经迎来了一波持续上涨的行情。

自2025年4月9日低点16.70元/股起涨,至9月5日收盘,先导智能的股价上涨了222.15%。

截至9月5日收盘,先导智能的动态市盈率为56.91倍,高于电池板块42.45倍的滚动市盈率,与其历史市盈率分位数54.53倍相当。

从业绩表现来看:

2025年上半年,先导智能实现营收66.10亿元,同比增加14.92%,归母净利润7.40亿元,同比增加61.19%。

其中,第二季度单季营收35.12亿元,同比增加43.85%,归母净利润3.75亿元,同比增加456.29%,显示出明显的拐点信号。

而且,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公司业绩持续高速增长是可以预见的。

长期来看,固态电池业务能够带来的业绩增量将能消化掉当前相对于板块平均的稍高估值溢价;

但短期来看,仍需警惕股价涨幅过高后带来的回调风险。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0条评论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