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正值豪恩汽电(301488.SZ)上市两周年之际,公司举行“上市两周年暨股东开放日”活动。近30位股东代表及5位财经领域大V齐聚一堂,通过展厅参观、高管对话、投资者交流等环节,深入探寻公司发展脉络及未来成长路径。
作为深耕汽车电子领域,新增机器人、低空经济领域布局的企业,豪恩汽电在万亿级赛道下的战略布局与业务进展备受关注,以下为活动中投资者关心问题的精华汇总。
一、董事长对话环节
1、机器人定位和商业化节奏
南方:公司公告已经在跟多家机器人企业进行合作,其中包括跟头部厂商智元机器人的合作,进展很快,在机器人领域,公司有没有制定一些具体的营收目标?产品落地上,是优先工业机器人还是人形机器人场景?
陈清锋总:豪恩汽电在机器人领域已经历经一两年时间的研究,去年开始正式成立深圳市豪恩机器人感知技术有限公司,目前我们的产品不仅仅只做机器人感知产品,也做域控制系统,未来也会拓展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多维力传感器等方向。
我们现在在汽车上应用的产品跟用到机器人上的产品,基本上是完全一样的,而且机器人产品的标准可能相对更低一点,公司可以将汽车领域的技术优势直接迁移。我们未来的机器人产品会应用到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场景上。
商业化上,我认为今天的机器人就是10年前的电动汽车和智驾,所以我们一启动机器人项目,就采取高举高打策略,比如跟国际芯片厂商合作、跟智元机器人合作,以及跟各个机器人公司合作。
南方:您预期这块的业务发展,相比于汽车业务的规模和发展前景如何?
陈清锋总:机器人赛道业内预估是10万亿的市场,但目前是起步阶段,什么时候能达到10万亿规模,这个还需要时间验证,有可能10年,有可能20年,但目前来看,汽车赛道市场本身足够大,光是感知和智驾部分,就是几万亿的市场规模了,机器人赛道也会复制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
现在产业内很多芯片、软件算法类的企业非常重视机器人的发展,包括他们在自建的算力中心,除了投入到AI领域、无人驾驶领域,也在投入到机器人领域。
2、智能化时代的机遇
南方:现在都说新能源车渗透率很高了,增速在放缓,但是智能化的渗透率还比较低,您怎么看待这两个时代带给豪恩的发展机遇?会有什么不同?
陈清锋总:其实不管电动车还是燃油车,对于我们来说,电动化替代的是三电系统,而传感器对于电动车和燃油车来说都是刚需,而且智能化也不受电动车或是燃油车的限制,都可以智能化;现在我们的智驾系统主要是L2+级别的,随着智驾等级提升,用在单车上的传感器数量或者说域控数量和价值都是提升的,比如过去是200-500元一套,到现在一套感知系统单车价值量能达到5000元,加上激光雷达的话可能得到8000元左右,这个市场的增量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3、百亿目标路径
南方:公司在近期机构调研中,提到中短期目标是成为中国智驾传感器及域控制器的头部企业,业务规模向百亿级迈进,这个100亿背后大概的逻辑支撑是什么?
陈清锋总:我们定的是10倍增长目标,收入规模达到100亿甚至200亿收入都有可能,围绕这个10倍增长目标,我们的规划安排是三个方面。
1、内生增长保持每年20%-30%的增速,通过不断增加订单、项目和拓展更多客户量来实现,目前我们在手订单也比较丰富;
2、另外是通过机器人赛道来实现市场增量,机器人上用到的感知系统能达到几千到上万的价值,域控产品附加值更高;
3、还有就是并购,在科技赛道里面通过并购增长的典型案例就是豪威集团,汽车赛道也很宽,未来能通过并购占据市场2%-10%的市占率也很可观了。
南方:公司的业务包括汽车、机器人、低空经济这三大板块,为了完成这个百亿目标,您未来的投入重心在哪块业务上?怎么逐步推进跟实现?
陈清锋总:低空经济我们在继续观察;机器人这块,已经有几百家企业在做了,我们也在寻求跟头部企业的合作;汽车赛道的话还在增长,而且增量空间很大,特别是国内推进智驾平权之后,推动汽车产业从原来30%的智驾装配率提升到100%,原来更多是中高端车型装配智驾系统,现在主流车型也会装载,装载量就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公司也是定位全球化,给全球头部汽车企业做供应链配套的,海外市场也还有很大的发力空间。
二、投资者交流互动环节
在投资者交流环节,有公司前十大股东、机构股东出席,分别就投资者疑虑、公司成长路径、对市场的看法、账期、出海和产能问题进行了了解。
(1)增收不增利
公司表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客户的年降要求;另一方面公司现有收入与研发投入存在错期,现在确认的收入是3-5年前拿的订单,而研发投入是基于未来的定点项目研发,基于确定性的研发,导致目前毛利率有所下滑。未来随着智驾等级提升,公司的高附加值产品的逐渐量产投放市场,毛利率会得到改善。这一现象并非个例,汽车产业这两年都有类似趋势。
(2)公司未来的成长路径
公司表示未来主要通过内生增长、新赛道和并购三大举措来实现。
1、智驾业务
向更高附加值产品方向、更高技术方向、更多客户方面努力。
目前公司在手的长周期订单能做到5年满产,公司的竞标率能达到30%-40%;而且公司的4D毫米波雷达产品即将迎来收获期,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扩展的智驾决策层域控制器产品,未来单车需求数量大概能达到20个左右,增量显著。
从公司产能支撑来看:越南基地投产后主要交付日本,摩洛哥主要交付欧洲,惠州产能即将投产,是目前产能的4倍;
2、机器人业务
自2024年成立机器人子公司以来,研发团队从20人扩充至50人,公司在机器人产品方面的布局包括感知系统产品(雷达产品及摄像头)和域控系统,未来还会拓展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多维力传感器等方向,应用场景包括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
而且公司与上海智元机器人公司在传感器方面的战略合作也已经落地,双方将联合研发Genie02超声波传感器项目。
进入机器人领域,一方面是基于汽车和机器人在技术上的共通性,公司在汽车领域深耕30多年的能力可以直接迁移到机器人领域,具有先天优势,而且机器人产品相较于汽车而言,标准和制造难度相对较低,这点在此前地平线机器人余凯的公开访谈中,也得到印证,做汽车智驾智能比做机器人智能更难。
此外,公司还布局机器人域控系统,域控系统属于机器人大脑的构成单元,是拉开本体智能表现差距的关键点,也是决定机器人未来商业化落地的核心,大脑在价值量上也数倍于小脑,域控系统占机器人本体价值在数千至万元,智能驾驶域控企业具备机器人大脑集成能力。
3、并购整合
公司在去年成立了2亿左右的产业基金,跟江苏政府共同出资,目前计划通过并购基金在前期投资部分标的,当标的商业化能力和成长性得到逐步验证、财务及公司治理等尽调充分之后会考虑加大投资。
参照豪威集团(原韦尔股份)通过并购美国芯片设计公司豪威集团,从分销业务转型半导体设计业务,成为半导体并购之王的并购路径,公司也有一颗想要做世界一流企业的理想,也不排除公司未来通过并购做大做强的成长路径。
(3)公司的成长空间
公司认为汽车领域仍然存在较大市场空间,目前乘用车标配L2级以上的渗透率在16.6%,头部自主品牌L2级以上的渗透率在40%左右,汽车智能化的市场空间比较广。
光感知器件及域控系统就已经达到了万亿规模,如果公司做到全球前十,占有5%的份额,就是500亿的收入规模。
而且放眼全球市场,海外市场还有增长空间,目前中国汽车销量(含合资)才3000万辆,剔除掉合资厂的汽车销量,中国汽车本土品牌在全球的汽车销量还没超过一家丰田汽车的销量,这么对比,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汽车销量还会有很大空间
公司会坚守深耕这个行业,去拿更多的订单、保持更好的客户黏性。
机器人赛道方面,目前具备很好的政策红利,而且机器人场景很多,包括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现在一个家庭是一台汽车,但未来一个家庭不止用到一个机器人,市场预估是10万亿空间的赛道。
(4)运营保障
供应商账期方面:目前国家对汽车厂商在认证标准、付款账期方面是严格要求和检查,监管会推动严格执行,对于公司回款来说是一件好事;
地缘政治应对:公司目前海外收入占比接近4成,越南基地主要供货日本、摩洛哥基地主要服务欧洲,目前公司没有产品直接出口美国,有通过在墨西哥交付来解决。
产能释放:惠州基地产能为现有4倍,随着产能释放,也会支撑销售额持续增长。
总结
本次股东走进活动,现场交流基本围绕公司的成长逻辑、投资者疑虑方面进行了提问和解答,比较亮眼的是公司在机器人赛道的高举高打投入和公司对并购方面的积极想法和稳健考虑。
短期看,丰富的在手订单与公司在国内及海外生产基地的产能释放将支撑业绩增长;中长期,公司机器人域控与高附加值智驾产品(如4D毫米波雷达、域控制器)有望带来增量空间和毛利率改善。
此外,豪恩汽电在9月16日还有一场股东走进,对公司、智驾、机器人赛道感兴趣的朋友,想要了解的问题可以放在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