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枫
没有意外,因财务造假,这两年大热的多肽CDMO公司ST诺泰生物(688076.SH)今早开盘直接崩了个大的,跌幅超11%。
囿于没有退市风险,之后跌幅收窄。
但市场资金骗不了人,全天成交金额剧烈放大:
有23.15亿元出逃。
这一交易额仅次于首发上市日的24.46亿元。
财务造假
7月18日晚,诺泰生物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中国证监会拟对诺泰生物处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4740万元罚款;对实控人赵德中及其他责任人合计罚款2880万元。
也就是说上述罚款将导致诺泰生物2025年利润减少4740万元。
经计算,这一罚款金额占诺泰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11.72%。而这将由诺泰1.29万股东来买单,对于这些股民来说无疑一声惊雷。
诺泰生物的违法事实之一是,2021年财报存在虚假记载。
2021年12月,诺泰生物向浙江华贝转让药品技术及上市持有许可人权益,并确认业务收入3000万元。
问题就在于这家叫作浙江华贝的公司,既不具备支付技术转让款的资金实力,也不具备实际应用该技术的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
那这笔交易最终又是怎么完成的呢?
答案藏在同期策划的另一桩交易中,诺泰生物向浙江华贝增资,浙江华贝向诺泰生物支付的技术转让款最终来自诺泰生物的增资款。
这就是一笔典型的“左手倒右手”的虚假交易。
诺泰生物技术转让业务不具有商业实质,不应确认收入。该业务导致诺泰生物2021年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3000万元,虚增利润总额2595.16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0.64%。
这还没完。
2023年12月,诺泰生物完成了可转债发行,募集资金4.34亿元。在诺泰生物公告的《募集说明书》中“财务会计信息”部分公开披露了公司2021年度财务数据。
这导致其《募集说明书》中“财务会计信息”相关内容存在重大虚假内容。也就是说,诺泰生物公开发行文件编造了重大虚假内容。
等于说是撒了一个谎,后面要用无数个谎来圆,确实得不偿失。
对此,诺泰生物付出了相应代价,公司股票于7月22日起开始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重伤企业信用与信誉
诺泰生物是一家聚焦多肽药物及小分子化药,战略布局寡核苷酸业务,进行自主研发与定制研发生产相结合的生物医药企业。
在多肽领域,公司建立了基于固液融合的多肽规模化生产技术平台,具备了侧链化学修饰多肽、长链修饰多肽单批次十公斤级以上的大生产能力。
事实上,长链多肽药物的规模化大生产技术壁垒极高,目前行业内绝大多数厂家仅能达到单批量克级、百克级的水平。
凭此,诺泰在产能、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等方面构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目前,公司多肽原料药已销往美国、印度、加拿大、欧洲等海外市场,主要客户包括Krka、Cipla、Apotex、Chemo等国内外知名制药公司。
2023年搭上减肥药便车的诺泰,业绩与估值齐飞。
因多肽原料药及小分子CDMO收入增长,2023年、2024年,诺泰生物实现营收10.34亿元、16.25亿元,同比增长58.69%、57.21%;归母净利润1.63亿元、4.04亿元,同比增长26.2%、148.19%;扣非净利润1.68亿元、4.08亿元,同比增长102.31%和142.6%。
期间,诺泰生物走出了一波漂亮的主升行情:
2022.9.26-2024.6.27,它的股价由12.57元一路震荡走高至57.29元,区间最大涨幅355.77%。
也即短短两年,涨幅超过3倍,妥妥的多肽CDMO大牛股。
一时风光无限。
只是发生了这样的伤害企业信誉与信任的事情,要想修复如初恐怕很难。
毕竟,在一个靠诚信说话的市场,一次造假就可能让十年口碑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