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上证指数一度站上3500点,这一关键点位的突破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目光。
2025年7月10日至16日,沪指连续5个交易日站稳3500点,期间最高触及3555.22点,最终收于3503.78点。(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0716,指数过往涨跌不预示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沪指这次站上3500点,有人欢呼“牛回速归”,也有人嘀咕“会不会又是昙花一现”。今天南南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
01
市场站上3500点的基础
市场站上3500点这次冲关,靠的是什么?
一是政策面“组合拳”持续发力。2025年以来的宽松基调或是重要支撑。今年5月央行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6月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再次强调“加大货币财政政策协同”、“保持流动性充裕”。政策工具箱持续释放暖意,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信心。
二是资金面“活水”源源不断。内资持续加仓:截至5月底,百亿私募仓位指数突破80%,较去年底增长10个百分点,头部机构对后市乐观情绪比较明显。外资出现回流:根据交易所数据,北向资金上半年持仓市值增加近800亿元,三季度外资有加速布局A股的趋势。
三是业绩预期改善。进入7月,中报预告密集披露,业绩高增个股成市场焦点,随着A股盈利能力预期逐渐企稳向好,资金正从“避险”转向“进攻”,聚焦景气赛道。(以上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证券时报、经济参考报)
长期以来,沪指的3500点一直是A股重要的心理关口,市场曾经多次突破过3500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次:

资料来源:Wind,区间:2003.01.01~2025.07.10,指数过往涨跌不预示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2007年:在股权分置改革、流动性宽松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下,2007年4月沪指首次突破3500点。
2015年:在杠杆资金入场等因素的推动下,大盘突破3500点,随后几个月内指数一度涨至5000点上方。
2021年:当时在政策趋于宽松的背景下市场持续走高,大盘在2021年初站上3500点,随后近一年的时间里,沪指在3500点附近维持震荡。
2024年:在政策宽松以及市场情绪升温的背景下,“9·24”行情应运而生,沪指短暂触及3500点上方后维持震荡至今。(以上资料来源:上观新闻、中银国际证券)
02
投资者如何应对?
站在 3500 点这个关键节点,许多投资者心中充满疑惑:市场后续走向何方?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
南南看了一圈机构的观点,整体上还是乐观偏谨慎的。有机构分析表示,对于像3500点这样的关键点位,本来就很难一次性突破,通常需要经历一个反复震荡的过程,全面性的牛市或许还为时尚早。
不过,目前市场的风险偏好已经有所提升,这为市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市场并不是全面上涨,大盘的上涨主要靠银行等权重股的推动,当下大家或应该少关注整数关口,后续的关键还是要看“反内卷政策”的实际效果。
此外,“十五五”规划可能会展示新的政策路径,这或许也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观点来源:中国新闻网、中信证券、国泰海通证券)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既不能盲目乐观,也无需过度恐慌。当前市场环境下更需要坚持价值投资理念,避免情绪化操作。
首先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3500点附近的市场波动可能加大,投资者需要确保自己的投资组合与风险偏好相匹配,避免在市场调整时被迫做出非理性决策。
其次,应当坚持长期视角,避免短期噪音干扰。资本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真正创造财富的是企业的价值增长而非市场情绪的波动。
在具体操作层面,定投策略在当前环境下显示出独特优势。通过定期定额投资优质基金或指数ETF,投资者既能够参与市场潜在的上行机会,又能够平滑短期波动带来的心理冲击。对于不擅长择时的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明智选择。
同时,注意资产配置,可以考虑红利为盾+科技为矛的哑铃策略,一方面红利资产精选具有稳定现金流、持续分红能力的公司,在市场震荡期时往往能提供更好的保护;另一方面部分科技板块优质公司二季度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资金转向高景气板块,市场风险偏好提升。总结来说,“红利+科技”的哑铃投资策略在当下市场或更为有效。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