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仅A股上涨,包括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区的资本市场也在持续走强,感觉全球市场就像旋转的万花筒……最近后台小伙伴一直在问,除了我们的A股,海外还有哪些机会。
其实,南南一直都在关注海外市场,今天咱们就结合南方全球精选配置股票基金经理恽雷近期的观点,来聊聊国际市场的一些动态。
上半年全球市场:故事新,事不新
2025年以来,国际市场虽然故事很多,但是本质上并没有太多的新鲜事,恽雷认为,今年像“东升西降”、“去美元化”这些热词,更多是市场情绪的波动器。
今年市场的情绪分水岭大概是4月初美国的“关税战”。
关税前(年初-4月2日),资金有点“恐高”美股,纷纷转向估值更吸引人的地方。中国资产(特别是港股)、欧洲市场表现相对抢眼。
关税后也就是4月2日到今天,市场的风向就有点变了。
比如,韩国、德国市场因为新政策或财政放松预期,开始领跑全球;之前涨得比较多的港股表现相对来说要温和一点;
而美股呢?经历短期调整后,最近一段时间又慢慢追了上来。
南南在这里给大家划重点,全球资金的核心词大概有三个:
超跌修复+边际变化+高确定性,也就是说,哪个地区改善快、性价比高,就会迎来国际资金的青睐。
港股和美股的逻辑有什么不一样?
相较于A股,港股和美股各自都有其独特的运行逻辑。
首先,港股的逻辑偏向于结构性机会。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上医疗保健(创新药出海+集采缓和)、资讯科技(AI赋能)、消费(新国潮崛起)三大赛道领跑,与高股息资产形成“成长+价值”双主线格局。
港股在经历2021-2024年的深度调整,整体弹性或强于A股,港股的特点属于Beta优势比较明显。
而美股背后的逻辑是“内生增长”。
截至目前,美股整体的ROE要高于全球水平,比如纳斯达克100的ROE达20%左右,标普500也有16%左右,全球也就是10%左右的平均水平。
此外,美股的自由现金流也比较好,长期来看,美股股价与自由现金流增长趋势趋同。
同时,美股本身也具备一定的估值纠偏能力,即便遭遇黑天鹅,高盈利的公司仍能吸引资金回补。
不过,美股虽然“香”,但是不宜追高,而港股弹性较好,但要有耐心。
海外市场,怎么正确打开?
南南觉得,相对A股本土市场,投资者面对海外市场可能存在一定信息差,那么,我们如何正确“打开”海外市场呢?
最近,基金经理恽雷给我们展示一个层次分明的收益来源“拼图”。他把收益大致拆成三块:
1.市场Beta:市场平均给的“大锅饭”回报;
2.SmartBeta:稳定风格带来的超额收益,比如红利资产长期表现就要强于大市;
3.Alpha:考验真本事的个股选择能力。
他特别强调,资产管理的“科学感”,关键体现在对SmartBeta的挖掘和管理上。顶级投资者也得“踩在”优质的SmartBeta肩膀上才行。
所以,基于这个思路,南方基金把产品线理得很清楚:
——收益型工具:比如挂钩标普500指数的产品,适合长期配置;
——波动型工具:比如挂钩恒生科技的产品,适合把握阶段性、结构性投资机会。
展望未来,基金经理恽雷给大家的“锦囊”是:
1.盯紧核心变量:美联储政策转向、美国经济韧性、油价和中国ROE回升;
2.严守估值纪律:小心那些短期炒得太热的板块,溢价风险不小;
3.聚焦自由现金流:选择那些能持续“生钱”并愿意回报股东的公司;
4.保持理性心态:投资是场马拉松,需要“日拱一卒”的耐心。
结合基金经理恽雷的观点,,海外投资破局的关键在于吃透不同市场的底层逻辑、搭建科学的投资框架、保持长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