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披露了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中报成绩单后,长春高新(000661.SZ)却封板涨停。
发生了什么?
首先要说明的是,“生长激素茅”业绩还是那个业绩,并没有得到多少改观。
你看啊,25H1,长春高新营收66.03亿元,同比下降0.54%;归母净利润9.83亿元,同比下降42.85%;扣非净利润10.33亿元,同比下降40.55%。
此前2024年三项指标各按年下降了7.55%、43.01%和37.32%。
但上回资本市场反馈非常负向,低开后快速跳水一度逼近跌停,至收盘跌5.27%。
原因是资本市场在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家“东北药茅”了。
生长激素这块的悲观预期已经充分地反映在长春高新过往股价里(早已Price in)。
事实上,在通读长春高新这份中报后,公众投资人能在其身上看到2021年恒瑞在仿制药遭受集采重创、PD-1医保灵魂砍价后全力以赴拥抱创新药的身影。
长春高新在2025年中报首次披露了其庞大的创新药研发管线,涵盖肿瘤、免疫和呼吸、内分泌代谢3大领域近50款在研项目。
这就超出市场预期太多太多了。
遇到困境,绝不死死深陷里边,而是快速选择方向,加大投入,从而创造出新的增量。
集采、人口出生率下滑、市场竞争加剧,这三重压力压制着长春高新的生长激素业务,而一直以来该业务都是其现金(利润)奶牛。
逻辑的走坏,在业内已是明牌。
长春高新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市值一度由巅峰时期的2104.55亿元跌至319.09亿元(2024.9.10,触及底部),缩水84.84%。
而这前后也就3年半时间,换了人间。
痛则思变,变则通。
长春高新果断谋定创新药,加快推进已有项目研发进程,并不断拓展新的项目。
这里说的已有项目就是伏欣奇拜单抗,已于2025年6月30日上市,商品名为金蓓欣®。
伏欣奇拜单抗由注射用金纳单抗改名而来,长春高新在其2020年财报首度披露了该项目,进展为I期临床。
从I期到获批上市,前后约5年时间,研发效率确实较高。
作为国内首款抗白介素1β(IL-1β)全人源单抗,伏欣奇拜单抗特异性的与人IL-1β结合,阻断IL-1β与受体IL-1R的结合,减少炎症联级反应,具有“长期控制、快速强效、安全放心”三大临床优势。
临床数据显示,伏欣奇拜单抗单次给药后即可快速起效,6-72小时镇痛效果与激素相当,72hVAS评分下降57.09mm,12周痛风复发风险降低90%,24周痛风复发风险降低87%,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显著降低复发风险,且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痛风有着“疼痛之王”之称,据《2021年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患者约有1.77亿,痛风性关节炎(GA)患者超过1466万人,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预计到2030年,我国痛风药物市场规模将达108亿元。
而传统药物存在诸多隐患,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且不利于痛风患者的长期抗炎治疗。
因此,长期抗炎是痛风治疗的基石。同时,长期抗炎治疗可减少痛风发作,为降尿酸达标治疗提供更好的时间窗,为靶器官的保护带来长期获益。
“金蓓欣®的获批上市,填补了我国痛风抗炎领域长效精准靶向治疗的空白,目前该产品已经通过医保国谈的形式审查,如后续顺利完成医保国谈,预计将领先第二序位竞争对手两个国谈周期。”长春高新在8月3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
也就是说,先发优势明显的金蓓欣®,将凭借其独特的产品优势和市场潜力,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不仅如此,金蓓欣®的多个拓展适应症也在推进中,包括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启动降尿酸治疗初期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子宫内膜异位症、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等适应症。
这将进一步打开该产品的市场空间。
更多在研创新药还在路上,如免疫和呼吸领域,金赛药业积极聚焦痛风、呼吸、风湿、免疫、IBD、皮肤、眼科、神经疾病等;肿瘤领域,金赛药业以ADC为核心技术,积极布局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消化道肿瘤等实体肿瘤领域....
一言以蔽之,长春高新跟以往真的不一样了。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